《道德经》5000字,描述的是这宇宙、世界、社会、人、历史、时代……的运转规律,我们该如何在这世界生存才能活得好。我猜李耳写《道德经》目的是给国君治理国家的参考,现代人看也是管理者从中获益更大。
首先要知道的是李耳的世界观。李耳认为这世界起源于道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
我认为“道”是“规律”的意思。我们这社会就像一条冗长的流水线、每个人都是这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。接受了这观念也就能理解《道德经》里有些给人“冷漠”感觉的话,如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”,这真是冷漠无情吗?在我看来这其实是“不以喜好来衡量人”的意思。我们身为人总会有喜好,有爱恨怨憎等情绪,不过李耳会认为我们“善”的对象不该以我们喜、爱为衡量标准,因为所有人都是流水线上的零件、都是平等的。所以“不尚贤”,因为无论是世人定义的贤人还是丑人还是恶人还是无用之人……都是规律的一个环节,无高低贵贱之分。
抛开这些定义的束缚就知道该怎么做了。《道德经》认为“做人”的最高境界是:上善若水、和光同尘。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……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,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李耳认为守住雌性特质才是大智慧、得道者,如:柔、善、韧、不争、静、藏等。
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举之;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是谓微明。柔弱胜刚强……今舍慈且勇,舍俭且广,舍后且先,死矣。
水给人感觉是矛盾的。滋润万物的是它,发起洪灾的也是它,静水深流的是它,水滴石穿的也是它……近道之人也如此。一般时候平和,但有需要就发狮子威。强硬于温柔。海之所以是海是因为水往低处流,而且海纳百川;但高山就不是能容纳百川的了,而且位置决定了高山留不住江流。山能容纳多种植物动物等,这也是顺道而行。高山成不了大海,但是另一种魅力。具体到人,我们都做不了别人,所以只能做好自己了。不去羡慕谁也不同情谁,一切都顺道而行。
这样“若水”的“上善”之人,该“和其光、同其尘”、“功成而弗居”。
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;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;湛兮,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……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我自然;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
为什么《道德经》一再提“功成而弗居”?因为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”,这是“利民之举”;而站在“贤人”的角度,“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