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脘痛怎么办?
附实用护理指南
中医辨证+西医用药
胃脘痛,即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的疼痛,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。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,还可能预示着某些潜在的胃部疾病。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,结合生动的案例,为您全面解析胃脘痛的相关知识,旨在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症状,预防复发,促进康复。
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与治疗
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
中医将胃脘痛称为“胃痛”,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外邪侵袭、饮食不节、情志不畅及脾胃虚弱等。这些因素导致胃气失和、气机阻滞,从而引发疼痛。
中医辨证分型
肝胃气滞证:胃部怕冷怕凉,疼痛遇寒加重,得温则减。
肝胃郁热证:暴饮暴食或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出现的胃痛,伴有胀满、嗳腐吞酸等症状。
脾胃湿热证:两肋胁痛、消化不良、嗳气等,疼痛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。
脾胃气虚证:舌苔黄腻、大便粘腻,疼痛伴有灼热感。
胃阴不足证:消化不良、夜间盗汗、骨蒸潮热等,舌红少苔。
脾胃虚寒证:腹部隐隐作痛、五更泄泻、便溏等,舌淡苔白。
中医治疗方法
药物治疗:根据辨证分型,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,如健脾和胃药、温中散寒药、疏肝和胃药等。
非药物治疗:针灸、推拿、中药外敷等,需由专业医师操作。
日常保健:饮食宜柔软易消化,避免粗糙、生冷、坚硬食物;保持情绪稳定,心情舒畅;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定时作息,适量运动。
西医对胃脘痛的认识与治疗
西医对胃脘痛的认识
西医将胃脘痛称为“胃痛”或“上腹部疼痛”,可能是多种胃部疾病的症状之一,包括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胃粘膜脱垂等。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胃黏膜的炎症、损伤、胃酸分泌过多、胃动力异常等因素有关。
西医治疗方法
1.药物治疗:
根除幽门螺杆菌:对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,采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。
抑制胃酸分泌:使用质子泵抑制剂(PPI)或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来抑制胃酸分泌,减轻胃黏膜损伤和缓解疼痛。
胃黏膜保护剂: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,促进胃黏膜修复和再生。
促进胃动力:对于伴有胃动力障碍的患者,使用多潘立酮、莫沙必利等药物促进胃动力。
2.内镜下治疗:
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、胃息肉等,采用内镜下止血、息肉切除等治疗方法。
胃脘痛的预防与日常护理
壹
健康饮食
避免暴饮暴食,饮食宜少量多餐,定时定量。
多吃护胃食物,如杂粮、牛奶、豆浆、鸡蛋、软米饭、细面条等。
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的食物摄入,如家禽、乳类、鱼虾、肉类、豆制品、绿叶蔬菜及水果。
避免吃过冷、过热、过甜、过咸的食物,以及烟渍、烟熏及不新鲜食物。
贰
情绪管理
保持情绪稳定,心情舒畅,避免过度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。
可通过转移注意力、做深呼吸等方法缓解情绪压力。
叁
生活习惯
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定时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。
适量运动,促进胃肠蠕动,改善消化功能。
注意胃部保暖,避免寒冷刺激。
温馨提示:
如有身体不适或健康疑虑
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
避免自行判断延误病情
风湿病、脾胃病科
撰稿:马润
校对:关雪斌 朱继红
编辑:曹凡喜
审核:曹 静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